合欢诗五首 其一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
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
衣共双丝绢,寝共无缝裯。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
子静我不动,子游我不留。齐彼同心鸟,譬此比目鱼。
情至断金石,胶漆未为牢。但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躯。
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
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
衣共双丝绢,寝共无缝裯。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
子静我不动,子游我不留。齐彼同心鸟,譬此比目鱼。
情至断金石,胶漆未为牢。但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躯。
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suì)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埋没。
相命肆(sì)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yìn),菽(shū)稷(jì)随时艺;
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菽:豆类。稷:谷类。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靡:没有。
荒路暧(ài)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遮蔽。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cháng)无新制。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儿童。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旋:很快。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xiāo)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蹑:踩。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2、 傅东华选注;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穷居寡(guǎ)人用,时忘四运周。
穷居:偏僻之住处。人用:人事应酬。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多落叶,慨(kǎi)然知已秋。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新葵(kuí)郁(yù)北牖(yǒu),嘉穟(suì)养南畴(chóu)。
葵:冬葵,一种蔬菜。郁:繁盛貌。牖: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和陶本亦作“牖”。穟:同“穗”,稻子结的果实。畴:田地。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fǒu)?
不:同“否”。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室:妻室。童弱:子侄等。登远游:实现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2、 傅东华选注;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2、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77页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798-799夜中不能寐(mèi),起坐弹鸣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wéi)鉴明月,清风吹我襟(jīn)。
薄帷:薄薄的帐幔。鉴:照。
孤鸿号外野,翔(xiáng)鸟鸣北林。
孤鸿:失群的大雁。号:鸣叫、哀号。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北林:表示忧伤。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798-799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呤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窥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邑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驰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 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竺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呤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天台啊,是天下山岳当中的神奇秀丽之山。远渡大海,就会看见方丈山和蓬莱山,登上陆地,就能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这些山都是先辈圣人游方行化、神灵仙人当成住宅的地方。它高峻到极致的样貌、吉利祥和的身姿,穷尽了山川河海的丰富美满、人间天上的宏伟秀丽。之所以没有列入五岳、也没有记载在通常的典籍里,还不是因为所在的地方幽深、道路不同于一般的曲折,有的景点七巅八倒藏在重重深谷之间,有的山峰朦朦胧胧隐匿在千山万岭之中。一开始就要经过到处是妖魔鬼怪的道路,最终还要走向渺无人烟的地方,世上很少有人攀登跋涉,王霸之人也没有理由来祭祀,所以,有关天台山的事情在通常的篇章里没有,它的名字呢只有在特殊的记载里才能找到。但是,山川星象的兴盛,又怎么会是假的呢?若不是违背世俗,修仙学道,辟谷食芝之人,怎能全部居住到这个地方?若不是冥思苦想,尽力寻找,坚信通神之人,怎肯早就想生存在这儿?我因此心驰神往、日夜歌咏、府仰之间、好象再次得到了升华。终于解开了世俗的缠绕,永远托身在这天台山岭,忍不住吟诗的念头达到了极致,姑且奋笔疾书华丽的辞藻以抒发情怀。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浩浩星空,辽阔无边,自然运行,从无到有。融合,变成了河流;聚结,变成了山峦。赞叹天台山岳的奇异挺拔,实在是神明做出来的。庇荫牵牛星照耀山峰,托福越地神灵稳固基础。它的根脉与华山与泰山相弥漫,它直冲霄汉比九疑之山还高。应该在尧唐的典籍里配天合地,在周朝的诗文里与其他名山等量齐观。那样遥远奇绝地域,幽静深远曲折美好。附近知道的人以固有的成见说不知道,而来到这里的人因为道路险绝而不能了解全部。可笑夏天的虫在怀疑冬天的冰,调整轻松的翅膀让思绪飞翔。整理以前没有或者隐藏而没有表现出来的,先开启两个天台山奇突的地方以展示样貌。赤城山云蒸霞蔚,建立了天台山的标志;大瀑布飞流直下,分开了仙凡间的道路。
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目睹灵验,立即前往;恍忽之间,我将动身。沿着仙人的道路,来到丹丘;寻找长生不老、全寿富贵的宫阙。如果天台的山岭可以登攀,又何必羡慕昆仑山上的高城。放下人间常人的贪念,通达超乎平常的情怀。身上穿着毛绒绒的兽皮衣服,手里提着铃铃作响的锡杖。渡过楢溪,一直向前;丢下五界,迅速远征。跨过弓背悬空的石梁,身临高逾万丈之深渊。踏过满是莓苔的湿滑岩石,搏击壁立千寻的翠绿屏障。紧揽樛木上的长长藤萝,攀援葛藟上的支条茎蔓。虽然会处于危险境地,是为了追求永存长生。既然真诚相信冥冥之中的自然规律,那么碰到千难万险也就象走平路一样正常了。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窥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邑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已经能够登上重重弯道,心路曲折但修行通达。放纵心情,空阔明朗;闲庭信步,从容不迫。踏着繁茂的纤草,躲进长长垂下的松阴里。眼前看见的是“裔裔”欢叫、飞翔的鸾鸟;耳朵听到的是“嗈嗈”之声、优美的凤鸣。渡过灵溪,一洗疲惫;抛却烦恼,心旷神怡。流水奔腾,涤荡尘世;游蒙广大,遣送五盖。踩着伏羲、神农的独特轨迹,追随老聃、老莱的玄妙脚印。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驰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上下攀爬,终于到达微妙的仙都。双阙高耸,白云缭绕在山道上;琼台冲天,仿佛悬浮在半空中。珍珠做成的精致楼阁,错落在林木之间;美玉砌成的宏伟殿宇,隐隐露出高大的檐角。红色的云彩,湲湲飘浮在窗棂之间;和暖的日光条条恍动,美丽而疏朗。桂树笔挺林立,凌霜不凋;五芝含秀晨展,色彩斑斓。好风轻拂,聚花香于南林;醴泉甘甜,正涌流于北渠。建木的影子在千寻以后消失,琪树璀璨垂下累累珠果。王乔控制仙鹤,冲天而去;罗汉脚踩锡杖,腾飞虚空。瞬息之间,神通变化,奔放潇洒;恍忽之时,已经走出“有”的空间,而进入“无”的地方。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 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竺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于是,游览已经周全,身体平静,心情闲适。害马已经离开,俗事都将抛却。处事得心应手,观察细致入微。背倚幽黑的岩石冥思苦想,面对漫长的河流大声歌唱。那是,羲和正午,浮云高傲。法鼓琅琅响彻云霄,香烟袅袅如烟似雾。极力朝拜天尊,于是众仙会聚。舀尝玄玉琼膏,漱饮华池甘泉。自由探讨仙道学说,畅谈有、无、生、死篇章。刚刚领悟完“有”的无穷无尽,顿时又感觉牵涉到“无”的里面还有空间。泯灭色、空,来合并留下的东西,忽然得到空空如也的玄妙感觉。知道了有、无二名同出一源,消灭掉三幡为一,终归于无。整天放纵语言音乐,等于沉寂静默无语。深深地把万事万物综合观察,自然中所有的个体平等相同。
参考资料:
1、 吴礼明主编.汉魏六朝赋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01:289-2952、 方伯荣主编.历代名赋赏析:重庆出版社,1988年02月:109-118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呤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天台山:中国天台山有多处,此处指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天台山,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米,由花岗岩构成。多悬岩、峭壁、瀑布。方丈、蓬莱:二者皆是神话传说中的海外仙山,与瀛州合称为三仙山。四明:浙江四明山有着第二庐山之称,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种鸟兽出没其间,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被誉为天然“氧吧”。玄圣:指仙人。游化:谓游行各处而教化之。窟宅:洞窟宅所,亦指居住、盘踞。峻极:山势陡峭。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重溟:指海。绝粒:指不吃不喝,断绝饮食。冥搜:尽力寻找搜集。驰神:驰思,遐想。缨络:缠绕,束缚。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太虚:指天空。台岳:指天台山 。华岳:指西岳华山。九嶷: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唐典:尧唐的典制。周诗:指《诗经》。因其为周代诗歌,故称。绝域:与外界隔绝之地。仁者:有德行的人。夏虫:夏天的虫。霞起:红霞飞起。
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灵验:神奇的效应。羽人: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飞仙。台岭:指天台山。域中:寰宇间;国中。毛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蒙笼:草木茂盛貌。五界:世界分天、地、人、鬼、修罗五界。悬磴:指石桥。莓苔:指青苔。葛藟:读音gě lěi。葡萄科植物,果实味酸,不能生食,根、茎和果实供药用。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幽昧:昏暗不明。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窥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邑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克济:谓能成就。寥朗:空阔明朗。纤草:细草。翔鸾:飞鸾。灵溪:灵秀的小溪。遗尘:指残留的灰尘。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驰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陟降:指上下,或往来。双阙:两相邻之山峰如古代宫殿之双阙。朱阁:红色的楼阁。彤云:指密布的阴云。惠风:柔和的风。建木:传说中木名。生天地之中,高百仞,众神缘之上天。王乔:古代神话人物、道教崇奉的神仙。即王子乔,周灵王的太子、王氏始祖。相传是蜀人,在邢台为柏人(今隆尧柏人城)县令数年,后弃官在邢台隆尧的宣务山修炼道术,得道后骑白鹤升天。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神辔:神仙用的御马用具。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 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竺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游览:从容地到各处参观、欣赏名胜、风景等。害马:有害马的。后指危害集体的人。投刃皆虚:比喻处理事务得心应手。幽岩:幽静的山石。羲和: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人物,是驾御日车的神。肆觐:原谓以礼见东方诸国之君,后常用为语典,以称见天子或诸侯之礼。玄玉:黑色的玉。色空:指现实与虚无。语乐:指语言和音乐。
参考资料:
1、 吴礼明主编.汉魏六朝赋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01:289-2952、 方伯荣主编.历代名赋赏析:重庆出版社,1988年02月:109-118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呤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窥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邑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驰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 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竺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这篇赋是孙绰在永嘉太守的任上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文选》卷十一《游天台山赋》李善注:“孙绰为永嘉太守,意将解印以向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因使图其状,遥为之赋。”可见孙绰此赋并非真实游记,而是他对天台山神思飞扬的描述,是他所向往的山水佳境。作者想摆脱世俗羁绊,把生寄托于此,便写了这篇赋。参考资料:
1、 方伯荣主编.历代名赋赏析:重庆出版社,1988年02月:109-1182、 张国星编著.六朝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01月:142-145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1].隆中对原文及翻译.中华文本库.2014-08-25 亮躬耕陇(lǒng)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公里古隆中。对:回答、应对。亮:即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爱。为:唱。《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同意。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信然: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shù)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wǎng)驾顾之。”
先主:先,先帝,主,刘备。屯:驻扎。新野:现河南省新野县。器:器重、重视。谓:对,说,告诉。岂:大概,是否。之:代词,代诸葛亮。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由是:因此。
由是先主遂(suì)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就。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欲信:通“伸”,伸张。想。而:表转折。智术:智谋,才识。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然:然而。犹:仍,还。已:停止,罢休。谓:认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出:产生。自:从。已来:已,通“以”,表时间。跨:占据。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sài),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比于:同,相比。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克:战胜。为:以为,变成。者:的原因。非惟:不仅。抑:而且;亦:也。谋:筹划。今:现 在。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此:这。诚:的确。争锋:争强,争胜。已历:已经经历。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为之用:为:被。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图:谋取。据:占据。利:物资。尽:全部取得。连:连接。通:到达。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所以:用来。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险塞:险峻的要塞。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刘邦。因:依靠,凭。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而:但是。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信义:信用道义。著:闻名。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内:对内。修:治理。政理:政治。将荆州之军:将:率领。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身:亲自。川:平野。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悦:高兴。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犹:好像。愿:希望。
参考资料:
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1].隆中对原文及翻译.中华文本库.2014-08-25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实也正是这样。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从写作上看,本文的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作者自始至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作者先写“隆中对”前,次写“隆中对”时,后写“隆中对”后,结构布局一目了然。写“隆中对”前,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会声誉,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诸葛亮其人的与众不同。继而又从侧面加以叙写,通过徐庶的荐举和刘备的屈驾“三往”,进而衬托出诸葛亮的才质非凡。这就为诸葛亮对策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先有刘备之请,而后有诸葛亮之对,自然是顺理成章。如果说隆中对前,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反响来突出诸葛亮的高明的话,那么隆中对时,则是让人物自己登场现身说法,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雄辩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深刻观察和科学分析,把自己的对策作了有条不紊地论述。如前所述,他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在论及建立根据地时,什么地方适宜,什么地方不适宜;什么地方先“图”,什么地方后“图”,谈得一清二楚。在论及统一大业时,先谈对内、对外等多方面的准备,后谈如何进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写隆中对后的反响,不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的概括精练,也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诸如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而当关、张“不悦”时,刘备仅用“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而其中似尽未尽的深刻内容,留待读者去寻思玩味。再就全文来看,篇幅也极为有限,然而却能把对策及其前前后后写得那么广阔,分析得那么透辟,论述得那么周详,也是难能可贵的。足见本文言简而意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国志》被时人誉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隆中对》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